近年来,山阳县按照“制度设计—试点示范—全面铺开”思路,对全县“十三五”期间建成的55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统筹规划、分类施策,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各项工作,全县12472户52785名搬迁群众融入移民新社区、过上幸福新生活。近日,山阳县被国家发改委评为“‘十三五’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”。
一是精准定位快起步。在圆满完成了“搬得出”目标任务之后,县委、县政府立即把“贫困群众搬迁入住新居后,如何尽快融入新环境、实现新发展”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中之重。确立了“坚持‘立足当前优先解决管理服务问题、着眼长远抓建设提水平’,努力推动管理服务和就业实现‘两个全覆盖’”的思路,围绕“稳得住”建机制、强基础,抓管理、优服务;围绕“能致富”建工厂(车间)、保就业,抓产业、稳增收,全力以赴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。
二是制定政策明方向。认真落实省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要求,及时成立了移民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,研究出台了《山阳县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方案》及“后续产业支撑体系”等7个相关实施意见(简称“1+7”方案),并制定了“社区治理”、“公共服务”、“权益保障”等26项管理制度,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。
三是精准施策重引导。从补齐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弱项、保障群众合法权益、加强社区管理服务等方面入手,坚持思想认识、工作机构、管理服务、精准帮扶、基础设施补短“五个到位”,构建起县统筹、部门参与、镇办主体、各方联动的责任体系,新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5个、基层党组织40个,办理“居住薄”9262本,建成“补短板”项目8个,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66个,全县55个安置点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建到位。
四是聚焦重点优服务。以促进搬迁群众就业、扶持安置区发展产业、稳步推进旧宅腾退增减挂钩等为切入点,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优县、实业强县、文旅活县、城镇活县相结合,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,实施产业项目48个,建成社区工厂(扶贫车间)67个,合理开发金鸡、光伏等扶贫公益岗位4440个,新配标准化卫生室9个,规范物业管理,可腾退的11781户已全部腾退,可拆旧复垦的10232户已全部复垦,实现了产业就业、医疗保障、物业管理、扶贫政策、旧宅腾退“五个全覆盖”。
五是全力推进强保障。逐镇(办)落实后续扶持工作包抓县级领导,强化牵头包抓,实行捆绑考核,推动工作落实。积极向上争取资金,强化资金保障,用足用好各类财政转移支付、对口支援、社会帮扶资金,产业扶贫项目优先向安置点倾斜,县级用于产业扶贫的资金不低于当年整合资金的60%。将后续扶持工作列入县委、县政府重点督办事项,强化督查考核,完善“月通报、季联评”督查联席机制,确保工作进度和实效。